中医认为
秋季饮食养生的核心在于
滋阴润燥、健脾益胃、平衡阴阳。
中医食疗养生能因时制宜、辨体施膳。秋季气候干燥、昼夜温差大,饮食上若能顺应时节调整,既能缓解“秋燥”不适,也能为过冬打下好底子。这份结合现代营养学与传统养生逻辑的小贴士,从“避坑”到“推荐”,帮你科学吃对秋天。
1.忌过饱
秋季食欲回升,但需控制食量,每餐七八分饱,防止积食腹胀。
2.忌贪凉
少喝冰饮、少吃冰水果,以免刺激肠胃,引发腹泻或消化不良。
3.忌过燥
少吃油炸、烧烤、饼干等干燥零食,避免加重体内津液流失。
秋季饮食养生核心在于滋阴润燥、健脾益胃、平衡阴阳。
秋季干燥易致口干、喉咙痛、皮肤痒,饮食上优先选滋阴润燥的食材,以减轻身体水分流失。
少吃辛辣刺激(如辣椒、生姜)、油炸上火的食物,避免加重秋燥;也别过量吃寒凉食物(如螃蟹),防止损伤脾胃阳气。
秋季应以“清补、平补”为主,优先选择优质蛋白(如瘦肉、鸡蛋)和应季蔬果,避免大补特补,导致消化不良。
(1)白色食材:中医认为“白色入肺”,秋季多吃白色食物有助于滋阴润燥、养肺护肺。银耳(煮羹加百合,润燥不甜腻)、莲藕(清炒或煮汤,生藕清热、熟藕健脾)、山药(蒸食或煮粥,养脾胃还能补肺气)、白萝卜(有“小人参”之称,可润肺化痰、消食通便)。
(2)应季水果:秋梨(润肺止咳、清热生津)、柚子(含维生素C,但空腹别多吃)葡萄(滋阴生津,带皮吃还能补花青素)、柿子(熟柿子可润肺,但别和螃蟹、高蛋白食物同食,易形成“胃柿石”)。
(1)主食类:小米(煮粥养胃,适合秋季晨起吃)、南瓜(蒸食或做汤,含果胶,能保护胃黏膜)、芡实(和莲子、大米同煮,健脾祛湿,适合秋季湿气重的人)。
(2)蔬菜类:胡萝卜(清炒或炖汤,保护肠胃黏膜)、卷心菜(凉拌或煮软,适合胃炎、胃溃疡患者)。
(1)优质蛋白:鲈鱼(清蒸最佳,低脂高蛋白,易消化)、鸡肉(去皮炖汤,搭配红枣、枸杞,补气血不油腻)、豆腐(植物蛋白丰富,适合素食者或消化弱的老人)。
(2)高纤维蔬菜:西兰花(清炒或焯水,增强抵抗力)、芹菜(凉拌或炒香干,能促进肠道蠕动,预防秋季便秘)。
秋季饮食养生的关键,在于顺应时节、贴合身体需求。不用追求复杂的“养生方”,把应季食材吃对、吃适量,就是最实用的健康之道。